## 观察 | 从公益小圈子到现代公益——公益领域的入关说 {{:symbol:breaking_borders.jpg?nolink&200 |}}在中国的公益圈子里,如果你待得足够久,认识的人足够多,你会观察到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 1. 全国范围,在各种官方或者民间发起的公益大赛或者人才项目中,存在一个小圈子,大约200-300人;而在各个业界主流机构的理事会和专家网络中,也存在一个核心的圈子,可能有50-100人(以上数字是大概印像,没有正式研究统计,供参考) 2. 业界会不定期会冒出一些新的热门机构和项目,但如果你走近他们(或者他们走近你),你会发现,里面的操盘手和背书人总体上与前面那两个圈子交集很大,最大的区别仅仅在于资金的来源,以及这个新机构或者项目的块头——在条上(不同专业领域)如此,在块上(不同区域)也是如此 3. 如果你的“圈子”比较杂,你有可能会在一些特定场合,碰到一些大公益范畴内的隐形山头(或潜在山头),他们在财务指标、业务指标、人事指标等维度,或者在综合资本结构的某一项或者若干项上极其亮眼。和业界“主流圈子”里的山头最大的不同,仅仅在于他们不在这个圈子里混,或者其内部价值取向和评价指标与“主流圈子”不太一样。 以上情况,在不同尺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全国层面有这种情况,在区域层面,省市甚至县乡在较小块头也有类似的情况。 ### 起题:公益领域是由各种圈子构成的,很江湖 其它还有一些有趣的情况,就不多展开。基于这些观察,以及多年来对社会创新和广义公益领域的观察和研究,我形成了这么一个比较江湖的观点:如果某企业或者社会精英,想在“公益”领域做出些影响(不管其场面上、台面下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是有套路可以打的。 只要他们知道自己的核心诉求,舍得出钱,踩准公共政策的某个点,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操盘手,制订适当的资方和执行方的协作机制。那么,大概率是可以在2-3年的时间整出个新的行业山头,或者在做公益的同时一并实现自己的核心诉求的——案例我就不举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对号入座。 同时,即使开始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想法,但如果相关企业或者社会精英在公益领域搞出了些名堂,只要有合适的运作,相关的影响力,为发起方和执行方创造其意想不到的、其它方式创造不了的价值的。 可以这么描述:做公益带来的公共领域的影响力中的影响力,可以以某种资本的形态存在,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规律和社会工程学的方式,转化为一组广义资本形态的组合,并能反向作用于公益的资方和代表人的综合性社会竞争力的建构的。这只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是一种“社会键”,内置着资本化通道和合法性素材,具有在社会结构间进行广义资本意义上的交易基础。 ### 承题:公益领域的现代化,需要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表述 前面的话,如果用不那么江湖、比较正规一些的方式来说的话,大概包括下面这些基本意思和假设: 1. “公益事业”和“私利事业”一样,同样属于组织科学范畴,区别只在于社会性功用,在经营管理层面没有本质的区别 2. 在中国,国家(主体)主导的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与社会(主体)主导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系统论意义上是同构的,并通过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形成贯通 3. 在中国社会高组织化、强公共性、分配正义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基础上,“公共事务领域”的概念比“第三部门”的概念至少在中国更具有准确性和可用性 4. 公共事务(社会公益)领域,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和符号资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化性 5. 公共事务(社会公益)领域的行业(产业)发展成熟度低,上诉各项资本的载体主要落在企业家型的业界精英身上,而非组织或者制度上 (前面的叙述中,还包括关于行业发展这样的潜在认识:不要迷信山头,如果你在这个领域待得足够久,见证过相对完整的枢纽型组织和垂直公益领域的生命周期,你就会明白,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寻的,而且是跟着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势来的,做得好的山头,都是顺势而为,而且都创业不易,人都是普通人,平常心看待就好。) ### 分析:公益现代化、国家社会关系与公共事务思维 这一部分原文内容有些过于理论化和抽象,这里简化表述,总体意思核心包括3点: 1. 在中国有效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开展公益,需要基于现代社会结构和逻辑的方式来理解、描述和实践,不能简单地延用前现代社会(即农业社会)的逻辑,或者机械照搬西方社会的所谓“先进经验”——有效的社会和社会科学是自适应和原生的,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 中国的国家社会是高组织化和功能性的,通过其实体化了的组织主体“党”、组织和发展过程“党建”、以“政策”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将国家的公共性和公共品组织起来供给——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学意思上的组织过程和现实,建议去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实践; 3. 基于前两者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逻辑,在中国,由国家提供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提供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内容、目标和过程等方面,不仅是同一类议题,而是在实质上是同构的。至少在中国是完全可以用“公共事务领域”这个“是概念”来替代“第三部门”这个“非概念”的——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一定哲学层面的理解,暂时不多展开。 这一部分内容后面会分别用独立的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有兴趣的话,可以等等,或者去看在机构公众号“业擎社创”上原文,看早期的描述。 ### 评论:现代公益的现实——原始产业生态上的精英结社 基于第1、2部分的观察和初步思想,以及第3部分的原理分析,最后讨论一下现实层面的事情,现代化、有效、可持续的公益,应该如何实现。 回到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公益领域的圈子现象,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1. 公益领域的圈子现象和文化,这是一个客观社会事实,是社会逻辑的自然发展结果,不需要大惊小怪,也没什么必要急着做道德批评 2. 现阶段公益领域的资源和专业聚积在少数人的手上,并且形成一定的内循环现象,这是任何一个产业体系和职业体系没有完备之前,较为有效和自然的社会演化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且现阶段总体上是中性的 3. 公益领域的事情和资源被小圈子主导的情况不会长期存在,但这种小圈子永远也不会消失,即使公益体系已经现代化了、公益产业已经成熟了、管理制度已经成熟了,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存在,因为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内生的逻辑。 当任何一个领域没有形成完备的要素结构、产业分工和分配机制的时候,这个领域的人自然形成的,一定是一个较为原始的聚落。由于可预期的生产、交易和权责关系,还没有足够的制度性机制保障;那么,社会生产生活的确定性和合理利益格局,就需要依靠一种比较容易自然形成的、较为原则和朴素的社会信任和保障机制来实现,具体就会体现为内社群的社会运作机制。 开始提到的主流公益领域存在的人才网络(社会企业家和公益经理人,基于大赛、人才项目、产业资本协作)和精英网络(理事会和专家体系,基于专业和身份关系),就是这么一种提供确定性和利益保障的社会生产生活机制。这个体系中的小圈子里的精英们,可以从这个相关可预期的业务和权利关系生态中,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身份、职业发展和权利关系。 这种情况没什么不对的,很自然的逻辑,只是原始了点,小范围自己玩玩还可以,真的实现大家平时高调宣扬的那些:将社会变得更好、更善、更美,普遍性的解决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想想就好,小范围实践一下就好,再多的就不要多想了——这种社会结构和运作机制,只适用于较小的、较为简单的社会体系,对当下这个极度复杂、庞大和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 前瞻:现代公益的实现——破圈与入关 目前还窝在公益小圈子的“主流公益精英”,如果不满足于在目前的小圈子里继续抱团取暖,想要更加积极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为自己谋得更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就一定需要破圈——或者,借现在热门的说法,需要入关——加速入关。 具体指得就是,将公益领域当前自己玩的那些价值标准、工作内容和流程体系,接进更为广泛的国家社会体系——尤其是上游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企业的公共事务体系、以及其它拥有足够资源并且有意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公益资方的工作体系。这需要当前公益小圈子的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主动接触、理解和学习上游体系的价值诉求、工作体系、评估标准和话语系统等等许多东西。 这不容易,因为客观上公益小圈子的“业界精英”们,不管他们在圈子里多么的受人待见,相对于这些上游的机构和话事人,其就是边缘性的存在,往往可能在那些体系中只是一个非核心的中层、或者乙方。其现实利益、价值信念、专业标榜、自我认同、话语系统在这里都不占优势,还往往面临着被轻视甚至打压的可能——要求他们出圈,学会低姿态地跟这些资方爷爷和甲方爸爸们混,可能是件很伤自尊、很没面子的事——但是是要继续没啥大前途的抱团取暖、享受当下的岁月静好,或者面向可能的更美好的世界,进行不那么爽的敢于担当、砥砺前进,你可能必须得做一下选择。 至于怎么认识、理解上游的机构/部门和人,怎么与他们说得上话,建设性的合作,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大家有的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可以试试多做一下归纳总结,我也会试着在后面用一些理论向或者实务向的文章进行展开。 ### 结语:摆脱小圈子,走向大世界——为了理想,勇敢前进 中国的公益领域的有志青年们,如果希望更有效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同时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前途和发展,急需摆脱小圈子文化,走向更大的世界。这是一个包括了传统公益领域之外的,更广大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广义社会,专业性和对这个社会的重新认识是其基础。 同时,我们必须摆脱源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公益的观念束缚,立足现代社会的特点和性质和玩法,形成现代化的公益的业务、组织和经营体系,才能更好的接进这个现代社会,而不是这个现代社会的异质化存在。 最后,我们还需要去意识形态地正确理解和认识,在中国,公益事业和社会组织,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学会站在更高处,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大的格局和领导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业务、影响各方、获得更好的个人成长,进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事务领域相关条块工作内容和工作体系的成熟和现代化。 **联系方式** 邮件:[[mailto:vim@vim.org.cn|vim@vim.org.cn]] 网站:[[http://www.vim.org.cn|www.vim.org.cn]] 留言:[[:contact|联系vim同志]] {{tag>#blog #公益 #行业分析 #产业}} ~~DISCUSSION: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