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公益圈子里,如果你待得足够久,认识的人足够多,你会观察到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
以上情况,在不同尺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全国层面有这种情况,在区域层面,省市甚至县乡在较小块头也有类似的情况。
其它还有一些有趣的情况,就不多展开。基于这些观察,以及多年来对社会创新和广义公益领域的观察和研究,我形成了这么一个比较江湖的观点:如果某企业或者社会精英,想在“公益”领域做出些影响(不管其场面上、台面下的动机和目标是什么),是有套路可以打的。
只要他们知道自己的核心诉求,舍得出钱,踩准公共政策的某个点,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操盘手,制订适当的资方和执行方的协作机制。那么,大概率是可以在2-3年的时间整出个新的行业山头,或者在做公益的同时一并实现自己的核心诉求的——案例我就不举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对号入座。
同时,即使开始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想法,但如果相关企业或者社会精英在公益领域搞出了些名堂,只要有合适的运作,相关的影响力,为发起方和执行方创造其意想不到的、其它方式创造不了的价值的。
可以这么描述:做公益带来的公共领域的影响力中的影响力,可以以某种资本的形态存在,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规律和社会工程学的方式,转化为一组广义资本形态的组合,并能反向作用于公益的资方和代表人的综合性社会竞争力的建构的。这只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公共领域的影响力是一种“社会键”,内置着资本化通道和合法性素材,具有在社会结构间进行广义资本意义上的交易基础。
前面的话,如果用不那么江湖、比较正规一些的方式来说的话,大概包括下面这些基本意思和假设:
(前面的叙述中,还包括关于行业发展这样的潜在认识:不要迷信山头,如果你在这个领域待得足够久,见证过相对完整的枢纽型组织和垂直公益领域的生命周期,你就会明白,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寻的,而且是跟着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势来的,做得好的山头,都是顺势而为,而且都创业不易,人都是普通人,平常心看待就好。)
这一部分原文内容有些过于理论化和抽象,这里简化表述,总体意思核心包括3点:
这一部分内容后面会分别用独立的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有兴趣的话,可以等等,或者去看在机构公众号“业擎社创”上原文,看早期的描述。
基于第1、2部分的观察和初步思想,以及第3部分的原理分析,最后讨论一下现实层面的事情,现代化、有效、可持续的公益,应该如何实现。
回到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公益领域的圈子现象,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当任何一个领域没有形成完备的要素结构、产业分工和分配机制的时候,这个领域的人自然形成的,一定是一个较为原始的聚落。由于可预期的生产、交易和权责关系,还没有足够的制度性机制保障;那么,社会生产生活的确定性和合理利益格局,就需要依靠一种比较容易自然形成的、较为原则和朴素的社会信任和保障机制来实现,具体就会体现为内社群的社会运作机制。
开始提到的主流公益领域存在的人才网络(社会企业家和公益经理人,基于大赛、人才项目、产业资本协作)和精英网络(理事会和专家体系,基于专业和身份关系),就是这么一种提供确定性和利益保障的社会生产生活机制。这个体系中的小圈子里的精英们,可以从这个相关可预期的业务和权利关系生态中,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身份、职业发展和权利关系。
这种情况没什么不对的,很自然的逻辑,只是原始了点,小范围自己玩玩还可以,真的实现大家平时高调宣扬的那些:将社会变得更好、更善、更美,普遍性的解决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想想就好,小范围实践一下就好,再多的就不要多想了——这种社会结构和运作机制,只适用于较小的、较为简单的社会体系,对当下这个极度复杂、庞大和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目前还窝在公益小圈子的“主流公益精英”,如果不满足于在目前的小圈子里继续抱团取暖,想要更加积极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为自己谋得更好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就一定需要破圈——或者,借现在热门的说法,需要入关——加速入关。
具体指得就是,将公益领域当前自己玩的那些价值标准、工作内容和流程体系,接进更为广泛的国家社会体系——尤其是上游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企业的公共事务体系、以及其它拥有足够资源并且有意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公益资方的工作体系。这需要当前公益小圈子的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主动接触、理解和学习上游体系的价值诉求、工作体系、评估标准和话语系统等等许多东西。
这不容易,因为客观上公益小圈子的“业界精英”们,不管他们在圈子里多么的受人待见,相对于这些上游的机构和话事人,其就是边缘性的存在,往往可能在那些体系中只是一个非核心的中层、或者乙方。其现实利益、价值信念、专业标榜、自我认同、话语系统在这里都不占优势,还往往面临着被轻视甚至打压的可能——要求他们出圈,学会低姿态地跟这些资方爷爷和甲方爸爸们混,可能是件很伤自尊、很没面子的事——但是是要继续没啥大前途的抱团取暖、享受当下的岁月静好,或者面向可能的更美好的世界,进行不那么爽的敢于担当、砥砺前进,你可能必须得做一下选择。
至于怎么认识、理解上游的机构/部门和人,怎么与他们说得上话,建设性的合作,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大家有的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可以试试多做一下归纳总结,我也会试着在后面用一些理论向或者实务向的文章进行展开。
中国的公益领域的有志青年们,如果希望更有效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同时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前途和发展,急需摆脱小圈子文化,走向更大的世界。这是一个包括了传统公益领域之外的,更广大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广义社会,专业性和对这个社会的重新认识是其基础。
同时,我们必须摆脱源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公益的观念束缚,立足现代社会的特点和性质和玩法,形成现代化的公益的业务、组织和经营体系,才能更好的接进这个现代社会,而不是这个现代社会的异质化存在。
最后,我们还需要去意识形态地正确理解和认识,在中国,公益事业和社会组织,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学会站在更高处,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大的格局和领导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业务、影响各方、获得更好的个人成长,进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以及公共事务领域相关条块工作内容和工作体系的成熟和现代化。
联系方式
邮件:vim@vim.org.cn 网站:www.vim.org.cn 留言:联系vim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