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闲话 | 关于张桂梅——一个公益事业的社会演化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张桂梅的问题: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诋毁张桂梅老师?。看下面的回复,很扯淡地变成了社会性别议题的吵架,性别叙事压倒了阶级叙事和专业叙事……情绪化得莫名其妙……

也在公益慈善、社会治理、社会科学等方面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务工作,大概还是能估摸出事情是怎么发展成现在这样的,试着分析一下华坪女中这件事的演化过程。

总的来说,这些人怼的就是一个想像的靶子。——或者说,他们在怼张桂梅的时候,一开始就偷换了议题,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很遗憾。

基本情况和过程梳理

根据公开的信息,张桂梅早期为女校筹款这事,做法先想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财政资金有限,没有得到预期的支持。于是她跑到到陌生的外地,用近乎乞讨的做法找资助。

可以说简直就是胡闹。从专业角度来看,相当的不靠谱,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但这也可以理解为,张桂梅一开始只是想帮助失学的女学生,各种方式都在试,但实在是缺少资源和专业方法,属于盲目努力。

后来她成为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北京开会期间,有机会向高层和社会精英推她的理念。这种地方和场合的能量和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她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给女校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强大的起始动能。

然后地方政府就跟进了:高层都知道这事了,社会上也关注了,爱心捐赠也进来了,地方财政不做点什么是说不过去的。

山区贫困家庭女学生失学这事(贫困问题+性别叙事),一个圣徒型的曾经一度绝症的乡村女老师(感动中国+道德叙事),还有张桂梅的党员/党代表身份(党建工作+政治叙事),也确实有多个新闻点,媒体和有些NGO就跟了进来,很快就把事炒热了。

(插一句:对这些议题有负面态度(意识形态和情绪因素)的人后来也跟着进了场,对这些议题开冲,进一步加大了这个热度。)

热了后全社会各方面都下了场:献爱心的、蹭热点的、价值观表态的、看热闹的……把事情抬得太高。

总体评价和个人观点

整体上就是一个有些理想主义的基层教师,基于她的一个社会价值追求,执着但不专业的靠着个人热情和努力想做些好事的时候,意外成了一个社会热点,在各种社会机制(好的不好的都有)的影响下自然演化,成了现在这么个情况。

可以说这种情况下,使她关注的乡村贫困家庭失学女学生议题,得到了意外程度的社会关注,然后资源过度积中到了这边,解决了一部分社会问题的同时,暴露了另外一些社会问题。她的努力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最多只能说不专业、比较执拗,负面影响,只能说政府和社会对女校的关注和投入,已经超过了合理的水平,导致其它一些问题得以呈现,或者被作为对立议题被人拎了出来,让她和女校成了一个适合打靶稻草人。

她只是简单地关注到她经常能看到的那些山里的贫困家庭女孩子可能失学的不幸,想为她们做一些事。从来没有否定或者针对这个地区、这类家庭的男学生,只是这不是她的关注重点而已。一个普通的县城里的女教师,她能做好一个点的公益就很了不起了,你们不能因为她没有重点关注这个群体、没有去做相关的事情而指责她。这个逻辑上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