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es:philosophy:analytical_philosophy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 |||
kres:philosophy:analytical_philosophy [2024/05/12 12:53] – 移除 - 外部编辑 (未知日期) 127.0.0.1 | kres:philosophy:analytical_philosophy [2024/05/12 12:53] (当前版本) – ↷ 页面kbase:philosophy:analytical_philosophy被移动至kres:philosophy:analytical_philosophy vim | ||
---|---|---|---|
行 1: | 行 1: | ||
+ | # 知识 | 分析哲学概况 | ||
+ |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认为传统哲学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辨是没有意义的,主张哲学的任务在于“清思”,用尽可能客观的方法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并阐明它们的意义。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的,凡主张哲学的唯一任务在于“分析”(不管是哪一种分析)的,都可称为分析哲学。如英国穆尔的“概念分析”,逻辑原子论的“逻辑分析”,逻辑实证主义的“句法的”和“语义的”分析,牛津学派的“通常语言”的分析等便是。狭义的,专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流行于英国的语言“通常用法”的分析学派或“语言哲学”学派。[1] | ||
+ | |||
+ | ## 分析哲学 | ||
+ | |||
+ | ### 简介 | ||
+ | |||
+ | 一种以语言分析作为哲学方法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https:// | ||
+ | |||
+ | ### 涵盖内容 | ||
+ | |||
+ | 主要包括[逻辑经验主义](https:// | ||
+ | |||
+ | ## 发展历程 | ||
+ | |||
+ | ### 历史地位 | ||
+ | |||
+ | 分析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英美哲学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 ||
+ | |||
+ | ### 形成 | ||
+ | |||
+ | 分析哲学的基本思想最初见于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G.弗雷格的著作中,正式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它继承了D.休谟的[唯心主义](https:// | ||
+ | |||
+ | 其创始人除[弗雷格](https:// | ||
+ | |||
+ | ## 创始人 | ||
+ | |||
+ | 弗雷格是现代数理逻辑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分析哲学的奠基者。 | ||
+ | |||
+ | 他以分析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始创的[数理逻辑](https:// | ||
+ | |||
+ | ## 代表人物 | ||
+ | |||
+ | ### 伯特兰·罗素 | ||
+ | |||
+ | [伯特兰·罗素](https:// | ||
+ | |||
+ | ### 摩尔 | ||
+ | |||
+ | 摩尔对分析哲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论述和应用了概念分析方法,强调常识和日常语言。他的观点对日常语言学派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 ||
+ | |||
+ | ### 维特根斯坦 | ||
+ | |||
+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继特兰·罗素之后影响最大的分析哲学家,他的[逻辑原子论](https:// | ||
+ | |||
+ | ### 弗兰克·拉姆齐 | ||
+ | |||
+ | [弗兰克·拉姆齐](https:// | ||
+ | |||
+ | ## 学派分支 | ||
+ | |||
+ | **逻辑经验主义学派** | ||
+ | |||
+ | 分析哲学中的逻辑[经验主义学派](https:// | ||
+ | |||
+ | 所创立的[维也纳学派](https:// | ||
+ | |||
+ | **逻辑经验主义学派观点** | ||
+ | |||
+ | 它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 ||
+ | |||
+ | 1. 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https:// | ||
+ | 2. 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形而上学](https:// | ||
+ | 3. 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原则”,认为综合命题只有在原则上可能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的情况下,才具有认识意义。后来由于这一原则受到批驳,又代之以比较缓和的“可检验性原则”或“可确认性原则”。 | ||
+ | 4. 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并且由此提出以物理语言为基础,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https:// | ||
+ | |||
+ | **日常语言学派** | ||
+ | |||
+ | 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英国。它包括以J.T.D.威斯顿为代表的[剑桥学派](https:// | ||
+ | |||
+ | **日常语言学派观点** | ||
+ | |||
+ |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 | ||
+ | |||
+ | 1. 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哲学混乱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哲学家们背离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通过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就能澄清或“医治”哲学中的混乱,因此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言系统。 | ||
+ | 2. 认为[形而上学](https:// | ||
+ | 3. 强调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用法,仔细分析与认识有关的某些具体词汇。 | ||
+ | |||
+ | ## 发展 | ||
+ | |||
+ | **在二次大战前后** | ||
+ | |||
+ | 30年代后期A.希特勒上台,欧洲大陆的逻辑[经验主义者](https:// | ||
+ | |||
+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介绍( [4] 第一章开始),“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 empiricism)" | ||
+ | |||
+ | 50年代后期,日常语言学派在美国也有一定传播,W.S.塞拉斯、R.M.齐索姆、J.R.塞尔等分析哲学家较多地接受它的影响。塞拉斯继承和发展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这一重要观点,认为阐明一个词的意义就是阐明这个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他还指出,意义不是表示一个词与某种外界事物的关系,而是表示一个语言项目与另一个语言项目的关系。齐索姆因受日常语言学派的语义分析方法的影响,十分重视对某些与认识有关的词汇进行细致分析。塞尔则致力于继承和发展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https:// | ||
+ | |||
+ | **在科学哲学方面** | ||
+ | |||
+ | 以库恩、P.K.费耶尔阿本德等为代表的历史社会学派和以塞拉斯、H.普特南为代表的[科学实在论](https:// | ||
+ | |||
+ | **在语言哲学和哲学逻辑** | ||
+ | |||
+ | D.H.戴维森、J.欣梯卡、S.A.克里普克、M.A.E.杜麦特等人各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或补充、修改了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塔尔斯基等人的观点。 | ||
+ | |||
+ | **在精神哲学方面的发展** | ||
+ | |||
+ | 卡尔纳普和赖尔的行为主义和费格尔的心脑同一论,已让位于澳大利亚的中枢状态唯物论和功能主义。在心理学方面,由于A.N.乔姆斯基的影响,新兴的[认知心理学](https:// | ||
+ | |||
+ | 分析哲学在自然语言语义学、科学实在论和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渗透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它的发展趋向。此外,在北欧和[联邦德国](https:// | ||
+ | |||
+ | ## 基本特征 | ||
+ | |||
+ | **总述** | ||
+ | |||
+ | 分析哲学是一个观点相当庞杂的思潮或流派,不仅在它的各个支派之间,甚至在一个支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歧。 | ||
+ | |||
+ | **各学派的共同点** | ||
+ | |||
+ | 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仍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 | |||
+ | 1. **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甚至当作它的唯一任务**。 | ||
+ | | ||
+ | 2. **普遍重视分析方法**。 | ||
+ | | ||
+ | 3. **反对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在解决哲学问题时要从小问题着手,由小到大地逐一解决。**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资料 | ||
+ | |||
+ | -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 ||
+ | - 2. [Frank Ramsey (弗兰克 拉姆齐) ](https:// | ||
+ | - 3. [Ludwig Wittgenstein | ||
+ | - 4. [Logical Empiricism 条目 ](https:// | ||
+ | - 5. [W. V. Quine, Main Trends in Recent Philosophy: Two Dogmas of Empiricism ](https:// | ||
+ | |||
+ | {{tag># | ||
+ | |||
+ | ~~DISCUSS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