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alab:method:vtis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后一修订版 | 前一修订版 | ||
idealab:method:vtis [2024/05/12 12:46] – 移除 - 外部编辑 (未知日期) 127.0.0.1 | idealab:method:vtis [2024/08/28 19:13] (当前版本) – 外部编辑 127.0.0.1 | ||
---|---|---|---|
行 1: | 行 1: | ||
+ | # vim文本标注符号系统(vTIS) | ||
+ | |||
+ | 作者:[vim](http:// | ||
+ | |||
+ | **特别说明**:vTIS符号标注系统会保持持续的升级更新,最新正式版本会在[vim笔记](http:// | ||
+ | |||
+ | {{: | ||
+ | |||
+ | 为了在日常写作和记录过程中,表达得尽量精准和严谨一些,但又不至于出现“作者觉得麻烦,读者看不明白”的情况。vim同志借鉴[[it: | ||
+ | |||
+ | **v标注符号**的主要应用场景: | ||
+ | |||
+ | 1. **日常想法和阅读材料的记录整理**:对于一些原创性的想法以及看到的材料,进行随手的记录,或者日常性的归纳整理 | ||
+ | 2. **一般性书面讨论**:在进行书面形式的沟通(或辅助沟通时),对于认识比较混乱的概念和逻辑进行标注,避免不必要的错维争论 | ||
+ | 3. **正式写作**:在进行相对比较正式的写作时,能较为精确的表达相关内容 | ||
+ | 4. **微博、朋友圈、抖音的短文本分享**:在自媒体中发布150-300字之间的短文字分享时,或者短视频的文字描述时,适当精准的表达相关意思 | ||
+ | |||
+ | [vTIS]**使用说明** | ||
+ | |||
+ | 使用[vim文本标符号系统|vTIS]时只需在文章中任何位置(建立在文末或者文首),添加一句话:“本文内容标注采用[vTIS](http:// | ||
+ | |||
+ | ## v标注符号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 ||
+ | |||
+ | - **主要目标** | ||
+ | |||
+ | 1. 在写作和记录时,让文章里的概念定义、逻辑层次、叙事程序较为精准且可读; | ||
+ | 2. 没有相关经验和习惯的人,在半小时内参考一下说明,就能凑合着上手,并能越用越好用; | ||
+ | 3. 在追求作者表述的内在定义和逻辑的一致性的同时,同时考虑可能的外在知识体系的兼容性和可连接性。 | ||
+ | |||
+ | - **设计原则** | ||
+ | |||
+ | 1. 尽量使用现有的计算机键盘常用的符号进行标识,少用需要特殊方式输入的字符; | ||
+ | 2. 尽量与现有的文章写作、IT命令的习惯符号用法兼容,以及尽量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如无必要,不做重构; | ||
+ | 3. 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半角符号,扩大适用范围;注释默认使用全角符号,减少和markdown等语法的冲突 | ||
+ | |||
+ | 备注:不太容易做到,不过先弄一个极简的版本出来先自己用着问题应该不大,先弄着吧,啥时候自己觉得用得比较成熟了,再推广。 | ||
+ | |||
+ | ----- | ||
+ | |||
+ | ## v标注符号的基本用法 | ||
+ | |||
+ | ### [vim文本标符号系统|vTIS]的应用案例 | ||
+ | |||
+ | 例文A: | ||
+ | |||
+ | > “当一个人表达一个意思时,Ta表达的绝不仅仅是Ta所说的那些话字面上的意思,事实上还包括了这些话背后的一些潜在的信息和知识,以及构成这些话语表达的认知方式和话语体系,还有这些话内置的一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甚至这些话将可能导致的现实后果。 ”(a: | ||
+ | |||
+ | 例文B: | ||
+ | |||
+ | > “党对于公共事务的组织过程和发展过程,用一个更常见的概念表述就是[党建],在中国,党建的本质事实上是国家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组织化过程和治理过程,也就是说党建的目标是为了让国家社会更有效、更规范、更正义,或者说:让这个国家社会更有[e: | ||
+ | |||
+ | 以上两篇文字就是[vim文本标符号系统|vTIS]的典型应用,它即是一段完整的表述,可以表达一段在内容和逻辑上较为完整的话。它的应用场景包括: | ||
+ | |||
+ | 1. 直接在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上以短内容的形式发布; | ||
+ | 2. 一篇文章的相关章节中,引用其作为注释及阐述内容; | ||
+ | 3. 在一段完整的长文章中,被“标记”(/ | ||
+ | 4. 将若干段具有一定逻辑关系这样的小文字,组成一篇文章的内核,然后在此基本上写成一篇完整的内容。 | ||
+ | |||
+ | 为了更好了记录或者创作这样的焦点内容,vim同志参考IT互联网领域的程序语法、格式语法、命令行语法等经验,弄出了一系列标记符号及语法形式,通过适当的表达式,可以更好的满足相关写作和记录需求。 | ||
+ | |||
+ | ### 基本表达式 | ||
+ | |||
+ | 基于现实应用场景,参考IT互联网字符界面的命令行模式设计,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对象标记域],(对象注释域),{索引命名域},< | ||
+ | |||
+ | - **简单表达式**(适用于一般记录):[标记对象]: | ||
+ | - **标准表达式**(适用于一般写作):[标记对象|对象别名]: | ||
+ | - **完整表达式**(适用于研究性写作):[类型符: | ||
+ | |||
+ | 备注:表达式中如果标为“功能符 相关内容”的,两者之间无需空格,这里的空格仅为了便于本文阅读,本文的后续部分均采用此原则。 | ||
+ | |||
+ | ### 内容域的基本含义 | ||
+ | |||
+ | - [**对象**标记**域**]:用于对文本中的要点内容进行特别标注,说明其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作为后面功能区的作用对象。 | ||
+ | - (对象**注释域**):对前面的标记对象,提供简单的说明、补充、标记等,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含义。 | ||
+ | - {索引**命名域**}:为本文本(或指定范围)内建立唯一的对象命名,或者建立锚点命名方便跳转阅读。 | ||
+ | - < | ||
+ | |||
+ | 备注:为减少过程中切换中英文输入法不方便,方便非中文用户使用,所有的符号默认均为英文字符下的相关符号,同时兼容中文的相关符号;同时为了不与markdown等语法的渲染冲突,在使用[]定义对象时,在[]和()之间添加“: | ||
+ | |||
+ | ----- | ||
+ | |||
+ | ## 内容[块, | ||
+ | |||
+ | ### 对象标记域 | ||
+ | |||
+ | 说明:用于对文章内容的要点进行特别标记,说明其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使读者的认知在作者希望讨论的焦点上或者框架内。 | ||
+ | |||
+ | **表达式**:[参数符? | ||
+ | |||
+ | #### 对象标记符号 | ||
+ | |||
+ | - **“强调内容”**:说明被双引号标记的内容较为重要,可能有特定涵义、对文章内容有重要作用、又或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做特殊理解等。 | ||
+ | - **[标记对象]**:界定一个基本文本分析对象,声明这是一个有明确涵义的节点性独立文本要素,其内部不应被前后文断句。 | ||
+ | |||
+ | #### 标记对象别名 | ||
+ | |||
+ | 说明:对标记的对象,起一个简明的别名或者简称,方便理解和引用表述。 | ||
+ | |||
+ | **表达式**:[标记对象|对象别名] | ||
+ | |||
+ | #### 标记对象类型 | ||
+ | |||
+ | 说明:标记对象可以添加参数符号,以更精准的说明其类型,参数符需要位于标记符号对中,参数符之间用集合符区隔或者连接。 | ||
+ | |||
+ | - [n: | ||
+ | - [c: | ||
+ | - [a: | ||
+ | - [p: | ||
+ | - [d: | ||
+ | - [f: | ||
+ | - [m: | ||
+ | |||
+ | ----- | ||
+ | |||
+ | ### 对象注释域 | ||
+ | |||
+ | 说明:对前面标记的对象,提供简单的说明、补充、阐述等,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其含义。 | ||
+ | |||
+ | - **表达式 句内注释**:(功能符 注释内容A,类型符: | ||
+ | - **表达式 段后注释**:(+段后注释名; | ||
+ | |||
+ | 为保障内容的易读性,将注释在书面形式上分为“句内注释”、“段后注释”、“文末注释”3种,如果没有特别申明,注释默认为“句内注释”. | ||
+ | |||
+ | - **句内注释**:在一个句子(电脑上体现为指未经人工换行的段落)内对内容对象进行注释。 | ||
+ | - **段后注释**:在包括相关内容的段落后,用专门的独立段落进行阐述,段后注释应有“段后注释名”,并在文末的注释区中进行注册,提供索引。 | ||
+ | - **文末注释**:在文章的末尾的注释区中,对标记对象的更多的说明和注释,文末注释应在注释区中注册“文末注释名”并提供索引。 | ||
+ | |||
+ | 备注:**段后注释**的性质在vTIS中被定义为“块”,默认形式为一个独立的段落。也可以用块符号进行标记,相关使用方法及说明及在本文的“文章内容的分区应用”中查询。 | ||
+ | |||
+ | #### 注释标记符号 | ||
+ | |||
+ | - (注释内容):表明这里的内容是对前面标记对象的注释说明。 | ||
+ | |||
+ | 备注:原则上同时可以用半角括号(即英文输入法时的括号)或者全角括号(中文输入法时默认的括号),考虑到切换输入法的便利性,建议使用半角符号,这个时候为了避免与markdown语法的渲染冲突,建议在[]和()之间添加“: | ||
+ | |||
+ | #### 注释功能符 | ||
+ | |||
+ | **表达式**:(参数符 注释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同义词)**:表示讨论对象有同义或者更简洁的相关用语,可以选择这个用语来理解要表达的内容。 | ||
+ | - **(& | ||
+ | - **(/ | ||
+ | - **(^文末注释名)**:表示标记对象有比较长的注释,为避免影响阅读节奏,相关说明内容放在本文最后的相关条目中,可以根据文末注释名查询相关内容。 | ||
+ | - **(_段后注释名)**:表示标记对象需要比较长的注释,为避免影响阅读节奏,相关说明内容将在本段后进行专门的阐述,可以根据文末注释名查询相关内容。 | ||
+ | |||
+ | 备注:如果注释区中没有任何功能符(或类型符)标识,默认视为采用的是“说明”功能符标识。 | ||
+ | |||
+ | #### 注释类型符 | ||
+ | |||
+ | - **(a: | ||
+ | - **(e: | ||
+ | - **(m: | ||
+ | - **(d: | ||
+ | - **(t: | ||
+ | - **(q: | ||
+ | - **(r: | ||
+ | |||
+ | 备注:注释内容应该放在注释符号对内,用于对内容的精准注释;注释内容正常情况下应紧跟着内容对象后面进行说明,也可以放在段后或者文末。 | ||
+ | |||
+ | ----- | ||
+ | |||
+ | ### 索引命名域 | ||
+ | |||
+ | 说明:用于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文章内的被标记对象进行统一命名,方便内容的查询参考、延伸阅读和跳转。该范围被称为[命名区]: | ||
+ | |||
+ | 表达式:{# | ||
+ | |||
+ | #### 命名标记符号 | ||
+ | |||
+ | - **{参数符? | ||
+ | |||
+ | #### 对象命名功能符 | ||
+ | |||
+ | - **{# | ||
+ | - **{|名称命名}**:将标记对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唯一命名,用于建立一个唯一、简明、可索引对象名称 | ||
+ | - **{%命名空间}**:将标记对象的锚点命名和对象命名注册到特定的[命名空间]中,结合对象命名参数符使用。 | ||
+ | |||
+ | 备注:没有特别申明的情况下,命名空间指向本文档的命名区,也可以指定为特定的文档、文集和文库的相关内容。 | ||
+ | |||
+ | #### 对象命名参数符 | ||
+ | |||
+ | - **{a: | ||
+ | - **{b: | ||
+ | - **{l: | ||
+ | |||
+ | 备注:对象命名的参数及命名空间的使用,结合[文章、文集和文库]的用法来用,以其为相关参数,如未设定相关参数或者没有特别说明的,对象的“锚点和命名”的适用范围为本文档。如果文章存在多个层次的相同的命名,且在应用时发生冲突时,官方命名在注册文库中的命名拥有最高的优先级,文集、文档渐次;自定义命名反之,当前文档中的命名具有最高优先级,文集、文库渐次。 | ||
+ | |||
+ | ----- | ||
+ | |||
+ | ### 链接跳转域 | ||
+ | |||
+ | 说明:提供命名对象及标记对象延伸阅读的具体地址,可以是网址或者命名空间内的命名对象。如未设定相关参数,访问对象范围在本文章范围内 | ||
+ | |||
+ | **基本表达式**:< | ||
+ | |||
+ | #### 跳转符号 | ||
+ | |||
+ | - **< | ||
+ | |||
+ | #### 链接跳转功能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如果没有特别注明,默认视为跳转至本文命名区的命名对象上。 | ||
+ | |||
+ | #### 链接跳转类型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如果使用了社交媒体跳转的应用,原则上文末的命名区中,应有社交媒体定义版块,如果引用的都是众所周知的知名媒体,该部分也可以略过。 | ||
+ | |||
+ | ----- | ||
+ | |||
+ | ## 高级应用:参数符 | ||
+ | |||
+ | 说明:用于精简定义文本对象、注释、命名和链接的性质和用法的一组符号,包括:功能符,类型符,集合符,其它基本符号。规定域空间符号对内的参数符,原则上都应该是英文环境下的半角字符。 | ||
+ | |||
+ | ### 功能符 | ||
+ | |||
+ | 说明:用于定义符号后面内容的相关功能,用于更精准的对相关内容进行操作,形式为“特定功能符 相关内容” | ||
+ | |||
+ | **表达式**:(功能符 对象内容) | ||
+ | |||
+ | - **内容域界定符**:用于定义特定功能的内容区间,以成对形式出现,如[],{},(),<> | ||
+ | - **功能申明符**:用于不同内容区中相关具体内容的定义说明,包括# | ||
+ | |||
+ | 备注:功能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内容区分别定义,原则上在较高抽象程度上,相同的参数序具有类似的内涵和一般用途。 | ||
+ | |||
+ | ### 类型符 | ||
+ | |||
+ | 说明:用于定义对象和注释等内容的相关内容的类型性质,用于精准表示文本对象、注释、命名和链接等,形式为“特定字符+类型符”。 | ||
+ | |||
+ | **表达式**:(固定类型类型: | ||
+ | |||
+ | - **固定类型[类型字符: | ||
+ | - **自定义类型[类型字符; | ||
+ | |||
+ | ### 集合符号与其它符号 | ||
+ | |||
+ | 说明:当讨论的内容存在多个要素和多重维度时,展示其组成,以及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标注,便于了解讨论的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 ||
+ | |||
+ | - **单元集合符[, | ||
+ | - **连续集合符[-]**:表示对象包括同维度同级别并列的多个要素,两个被连接的要素存在某种连续性关系 | ||
+ | - **层次集合符[·]**:表示符号前的对象所属的逻辑层次,包含于符号后面对象所属的逻辑层次 | ||
+ | - **多维集合符[+]**:表示对象包括多维度的多个独立要素,每个要素所属的维度集合才体现所要表示的完整含义。 | ||
+ | |||
+ | 备注:集合符表示这个对象由多个要素、多重维度共同建构,需要复合性、系统性的理解,展开来会相关的复杂,先把基本用法列出来,后续再完善, | ||
+ | |||
+ | ### 其它基本符号 | ||
+ | |||
+ | - **补充说明+与[& | ||
+ | - **并列属性+或[/ | ||
+ | - **任意替代[? | ||
+ | - **结束符[.]**:表示该区域内容到此结束,以后无相关内容 | ||
+ | - **归属符[@]**:表示@之前的对象属于@之后的对象的组织部分或者一个单元 | ||
+ | - **对象未完成[++]**:用于标签域的最后,表示前面的标记对象只是整段文字的一部分(通常是总述或者引语),后面还有相关内容 | ||
+ | - **对象全收束[--]**:用于标签域的最后,表示标记对象全部内容结束,后面还有相关内容 | ||
+ | |||
+ | ----- | ||
+ | |||
+ | ## 文章层面的高级应用 | ||
+ | |||
+ | ### 版本标识与文库标记 | ||
+ | |||
+ | 说明:为确保对作者所表述内容的连续性和演进过程的了解,同时参考软件工程的版本管理,对文章及其汇编内容以版本号的形式进行标注管理。参考软件工程领域的版本标识体系,版本采取3×3的多级版本标识体系 | ||
+ | |||
+ | 基本标注表达式:ArticleVer: | ||
+ | |||
+ | #### 文章、文集与文库 | ||
+ | |||
+ | 说明:文章根据是独立单篇文章、属于相关文集、以及是否在特定数据库登记,采取多级版本号,其中文章自身的版本号是必备的。 | ||
+ | |||
+ | - Article表示单篇文章(简写为:AV),即这是一篇完整的、独立的文章。 | ||
+ | - Book表示文章集合(简写为:BV),表示单篇文章属于有内容及逻辑关联的系列文章的一部分,本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可以参考包含本文章的哪一部文集。 | ||
+ | - Library表示文库(简写为:LV),表示文章或者文集的正式版本在特定数据库中进行了登记,该数据库对本文有更正式的阐述和完整的版本存档。 | ||
+ | |||
+ | 备注:每篇文章默认都有Article版本号;Book版本号只在文章被收录进某文集/ | ||
+ | |||
+ | #### 版本号 | ||
+ | |||
+ | 说明:根据文章(文集、文库)的更新性质,用三级的版本号,分别表示文章的改动是根本性的、改进性的还是细节修订型的。 | ||
+ | |||
+ | - **X:代表根本性调整**,指本文章较上一版本,有结构性、逻辑性和定位等方面有很大的调节和改升,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前面版本的核心内容 | ||
+ | - **Y:代表改进性调整**,指本文章在保持上一版本的核心表述和逻辑的基础上,在部分重要内容、结构、表述上,有比较重要的调整 | ||
+ | - **Z:代表修订型调整**,指本文章仅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表述和非核心的结构,做了较小的优化和修订。 | ||
+ | |||
+ | 备注:原则上,每一篇文章在草稿阶段均从PV0.0.1开始写;初步可用,但系统性和结构性不完整的,可以以PV0.1.n开始内部引用和发布;只有在文章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再以PV1.n.n的版本号对外发布。 | ||
+ | |||
+ | #### 版本发布标识 | ||
+ | |||
+ | 说明:文章在对外发布时,原则上应该增加发布标识,以方便确认本文发布时的大致用途和目标 | ||
+ | |||
+ | - p表示Publish,指在互联网等公开场合发布的版本 | ||
+ | - r表示Register,指在特定数据库注册过的版本 | ||
+ | - i表示Inside,指本文仅是作者本人或者创作团队内部使用的非正式版本,可能含有不完善和私有性的内容 | ||
+ | - c表示Community,指本文是与相关社群分享的协作性版本,可能含有仅面向部分对象的私有性的内容 | ||
+ | - s表示Share,指本版本是向特定对象分享的版本,有针对性的内容调整 | ||
+ | |||
+ | 备注:文章如果没有相关标识的话,默认指作者写作中的过程版本,限作者个人使用;外发版本原则上应该带有版本标识,如无参数,可以默认当作Inside版本。 | ||
+ | |||
+ | ----- | ||
+ | |||
+ | ### 文章内容的分区应用 | ||
+ | |||
+ | #### 文章内容的功能分类(区,块,域) | ||
+ | |||
+ | - 区(标识符“===分区名: | ||
+ | - 块(标识符“+++块名称; | ||
+ | - 域(标识符见本文“基本表达式”部分):文章中的表达式中,用不同标注符号标记出来的功能部分,包括:对象域,注释域,命名域,跳转域。 | ||
+ | |||
+ | #### 文章主要分区类型及其符号 | ||
+ | |||
+ | 说明: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文章的视觉可读性,同时考虑与常用互联网格式语法的兼容性。 | ||
+ | |||
+ | 表达式:===分区类型(注释){命名}< | ||
+ | |||
+ | 主要分区类型: | ||
+ | |||
+ | - ===导读区:本区域的内容是帮助了解本文章核心内容、关键词、作者、版本、库注册等信息 | ||
+ | - ===正文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文章的主体内容部分 | ||
+ | - ===注释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文章中所有文末注释内容的汇编索引 | ||
+ | - ===术语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文章中标记对象中“指称性对象”和“概念性对象”说明的汇编索引 | ||
+ | - ===文献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文章内容中所有用到的参考文献的汇编索引 | ||
+ | - ===命名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文章内置的命名空间,包括本文所有命名对象的汇编索引 | ||
+ | - ===媒体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本文中所有访问媒体的汇编索引 | ||
+ | - ===类型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文章自定义的类型说明,如(v; | ||
+ | - ===附录区:本区域的内容是正文相关内容讨论到涉及,需要延伸阅读,但不太适合直接放在正文中的内容 | ||
+ | |||
+ | 备注:一般文章不需要包括以上所有的分区,一般来说,导读区、正文区、注释区是核心内容,一般文章包括这几部分即可;如果是较为严谨的内容创作,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相交区域内容。 | ||
+ | |||
+ | ### 外部内容调用 | ||
+ | |||
+ | 如果有经常使用的自定义的命名、媒体、类型等内容,也可以统一准备专门的自定义文件,然后在相关分区中直接调用。 | ||
+ | |||
+ | 表达式:“~调用外部自定义内容@l: | ||
+ | |||
+ | 调用说明:注册了文库的调用指定文库中的相关文档;指定了目录的调用指定目录中的相关文档;没有注册文库的,直接调用本文档所在目录下的指定名称的文档。 | ||
+ | |||
+ | 备注:默认自定义文档名为“parameters.vtis”。(: | ||
+ | |||
+ | ### 文章内容的层次分类(篇,章,节,段,句) | ||
+ | |||
+ | - 篇:包括所有功能区部分的文章,一般体现为一篇独立的文章 | ||
+ | - 章:当一篇文章中包括若干个相对完整的讨论角度、层次或者对象,其共同构成一篇文章时,这些不同的叙述可以以章的形式分开。 | ||
+ | - 节:文章中具有较为完整的内容,或者较为完善逻辑表达的连续的若干段内容。即通常所说的大段。 | ||
+ | - 段:文章中对于特定点,有较为完整表述的一段话。通常自然段表述的内容。 | ||
+ | - 句:对于一个意思有相对完整的内容和逻辑表达的最简单的一句话。 | ||
+ | |||
+ | 备注:本部分内容先留着,暂时没太大用途,后续应用场景多一些,用途再高级一些后,再考虑相关内容的展开 | ||
+ | |||
+ | ### 文章层面的特殊符号 | ||
+ | |||
+ | - **分节标识“\-\-\-”**:表示该标识之后的部分,可以与之前的部分相对分开。之前的部分相对完整,之后的部分适合以新的独立的内容章节来呈现。 | ||
+ | - **分节结束“...”**:表示之前的分节,在这里正式结束,后续为新的内容分类。 | ||
+ | - **块标识“+++块内容+++”**:表示该标识之间的内容的是作者特别定义的块内容,可用于文首的摘要、文中和文末的备注 | ||
+ | |||
+ | 备注:特殊符号一般可以不用,可以根据上下文自动识别,如果是严格表达,或者特殊应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些特殊符号。更多的特殊符号,根据应用场景具体添加,通常采用三个连续的符号的形式。 | ||
+ | |||
+ | ## 典型应用说明 | ||
+ | |||
+ | 1. 在微博、朋友圈、短信等应用场景中,或者个人记笔记时,因为主要是块文字,且内容发表人的信息非常明确。块文字的整体范围可以不用符号界定。但如果相关内容未来考虑在此基本上写大段文章,或者考虑内容被转载的情况,进行完整标注会更合适; | ||
+ | 2. 如果以注释域(或者其它部分)使用了自定义类型(; | ||
+ | 3. 如果在跳转域使用了社交媒体跳转的应用,原则上文末的命名区中,应有社交媒体定义版块,如果引用的都是众所周知的知名媒体,该部分也可以略过。 | ||
+ | 4. 版本升级过程中,如果文章没有对外发布,且无需做版本分支,那么,Z层次上的小内容调整,可以无需保持过程版本,在下一个版本中再升级即可; | ||
+ | 5.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用的表示各种域的,可以用“”作为所有域类型的通用符。 | ||
+ | |||
+ | ## vTIS使用说明 | ||
+ | |||
+ | 使用[vim文本标符号系统|vTIS]时只需在文章中任何位置(建立在文末或者文首),添加一句话:“本文内容标注采用[vTIS](http:// | ||
+ | |||
+ | ## 联系方式 | ||
+ | |||
+ | 邮件:[[mailto: | ||
+ | |||
+ | {{ta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