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人文的失范——《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批评
作者:vim 版本:1.1.0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凤凰卫视在2013年9月播放的一个专题电视纪录片,从若干的教育的议题切入,讨论中国人文和公民教育的缺失、基础教育的不足、教育改革和创新创新的艰辛等等。非常具有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一部纪录片。
很让人纠结的一部纪录片,感动于教育家们的思想和探索。但是感觉主创和受访的专家们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有些单一,只谈人文,不谈社会——对教育和人文的思考是深刻的,但社会、经济维度的思考是缺失的,适合教育领域的人看,公开向大众放送可能有负面影响。
某种意义上,它很代表性的体现中国很多“人文”主题的观念和思想的价值和局限——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某些以人本为重心的价值追求,恰恰体现了人文的失范。
正文:纪录片批评——只谈人文,不谈社会;观念有余,逻辑不足
关于这部纪录片的总体观点:这是一部中产阶级立场、人文价值取向、自由主义偏好的有情怀的纪录片,在教育维度很有思想,在社会维度误导性很大。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理解至少有二:1、人的建构;2、社会的建构——在第一级里,主要批评的是人的建构没做好,而对社会的建构,这些专家似乎普遍没有谈及,这是硬伤……
里面谈到教育的部分都是深刻和有洞见的,谈到价值观的部分各种要素混为一谈,很有误导性。比如人的社会自由,没有足够的财务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基本是难以实现。
只有当家庭本身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孩子在脱离主流社会后得到保障,甚至有更优的选择的时候,这种人文的、自由的、素质导向的教育实践,才是可行的——而于众多的下层中产来说,不经思考的认同甚至去践行纪录片里提出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方式,结果可能是悲剧性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里面出镜的家长和专家,至少是中产阶级起步,教育专家也普遍是在有社会依托的情况下来谈中国教育的问题,和他们关注的东西,专家们都是言之有物、思考深刻的。但教育涉及的问题绝不只是人文的维度,社会维度的东西你们有意无意的忽略,这样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系统性,这样的纪录片应该更多的在教育系统内部分享,积极意义会很多;但如果这么广泛的在大众媒体上放送,却又没把问题背后的东西说得足够清楚,对某些群体(比如偏下的中产阶层),结果可能是负面的。
教育,不能只听教育家的观点,也需要听一些更基础的领域的专家的声音,比如社会学、经济学;价值观,不能只标榜情怀和立场,也需要把背后依托的东西说得清楚,再让人去权衡去选择——抛开系统性只谈单一维度,抛开条件约束只谈价值观,和抛开剂量谈毒性,有时候是一回事……
后话:"人文"这个东西,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需要有一些升级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2018年写的一篇观后感,今年新冠期间网上的大争论,让我又想起了这篇文章——结合这些年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回头再看一看。感觉:可能,“人文”这个东西,可能真的需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做一个大的升级了,它的基础太前现代了。有些类似传统医学(中医、藏医、以及所有19世纪及之前的欧医、美医一样)和现代医学的区别。
不是说强调人文是不对的,人文当然有它的价值,但是,它需要科学的基础,否则无法正确的走到它所标榜的价值,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尤其当人文的旗手们,普遍是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时候,他们对这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可能真的一定程度上已经符号化和观念化,而逐步远离这个真实的社会了。
系统论思维是一切社会议题的讨论起点和基础,人是被各种社会身份、意识、观念、知识、利益所羁绊的,人的每一个具体的认识、观点、目标、想法等,都是系统程序的一种实例和条件实现。仅仅从要素和简单因果关系的简单集合,是分析不清楚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的、也是提不出真正有效的对策的——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博弈论使经济学摆脱了传统经济学原理的简单应用,那么,这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社会经济议题,是无数种基础条件和场景集合中,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博弈的指数意义上的复合结果——经济学意义上如此,而真实的社会的复杂度,比经济学还要复杂至少一个指数集。
最后说回来,现阶段中国的“人文”这个东西,真的需要做一些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升级了,否则,太多前现代的东西,可能让它们所强调的人文的关怀,可能成为人文的失范。
联系方式
邮件:vim@vim.org.cn 网站:www.vim.org.cn 留言:联系vim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