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 理论可以创新,但不要太实验性,有效沟通是基础
整理小思想系列文章,发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理论阐述上,有太多不精确、实验性、且过于个性化的表述。很容易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一方面有急于表述、措辞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短文字不足以讨论复杂问题的原因;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过分热衷理论创新和自说自话,没怎么考虑沟通的有效性。
抛开前面部分的原因,首先存在这么一个情况:关于社会和人的议题,我的很多概念和分析,事实上没怎么按社会科学的传统理论来表述,而是在借用了一些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块的基础上,在自己的一套底层形式体系和语言体系上进行的重新阐述。虽然也能自圆其说,但过分个性化和实验性了,实在不是一种沟通的好做法。
原因分析和调整计划
这种情况其实也是自然形成的:一方面,我搞社会研究是半路出家,走的实证路线,知识基础没有在严格传统学科理论体系下训练过,虽然混的圈子也算是国内顶级的了,但确实不算那个体系的人,话语系统只能说大致上能相互理论,但确实没法精确对接;另外,个人对一些更为底层的基础社科理论、以及更加抽象的形式科学的东西有特别的兴趣;而且对于打通学科化的形式壁垒,系统性进行社会分析有着某种执着。
于是,反正都没法靠这赚钱的,兴趣使然,就有些任性了。觉得反正投入的时间精力差不多,比起学习现有学科中层理论,还不如尝试着自己整一套体系出来。用得顺手,还能满足一些精神需求。
于是,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弄出了个虽然粗糙、但凑合着可以用的分析系统。一方面,自己用得挺顺手,也很大的满足的某种虚荣心;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不务正业的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精力。而且,这种重造轮子的做法很可能并没有现实意义,又不是混学术圈的,真是理论创新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也不是家里有矿可以让自己能不考虑社会现实、单纯的“爱知识”的。这种情况也需要调整一下了。
结论还是要务实,不要只顾着自嗨,任何的思想,有效沟通才是基础。同时,重心得放回现实,多做些有正外部性和有主流价值的事情才是王道。
联系方式
邮件:vim@vim.org.cn 网站:www.vim.org.cn 留言:联系vim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