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摘精选
软技能 | 科学吵架指南
每个人都会吵架,但很多人没有掌握正确的吵架姿势,水平怎么也上不去。不过别急,福利来了,美国程序员Paul Graham利用上班时间摸鱼摸出了一篇《如何辩驳》,为吵架分了金字塔式的七个层次,从最底层的骂街刨坟,到最顶级的杀人诛心,一应俱全。
从图上看,绝大多数人都突破不了金字塔的第四层,吵架时基本上在人身攻击和为骂而骂的层次上转圈,急需得到砖家的科学指导。本文作为一本正经的科学研究,将吵架总结为公式:吵架的能量=吵架的意志×吵架的手段。本文将从这个公式切入,探讨进阶式实操吵架指南。
- 该不该吵:纳什均衡博弈论
- 策略制定:动态规划运筹论
- 掌握节奏:逻辑策略掌控论
- 如何收场:穷寇莫追兵法论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思想 | 土地财政的转型升级与城市居民的资产福利再配置——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作者:赵燕菁(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 原标题:《城市化、信用与土地财政》
摘要:在土地公有制的条件下,任何公共服务的改进,都会外溢到国有土地上。政府可以直接从土地升值中收回公共服务带来的好处。倒过来,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收益率——因为中国住宅的本质就是资本品,附带了作为其资本收益的“公共服务”及增值空间。
土地财政是中国城市化启动的关键制度,对于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积累起到重要作用。土地财政也带来资源浪费、金融风险和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简单地放弃土地财政并转向税收,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土地财政不应简单放弃,而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完成而不断升级乃至逐渐退出。在此之前,土地财政不应轻言放弃。“先租后售”保障房制度,可以利用土地财政为劳动力的城市化提供原始资本。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哪个选择真正改变了历史,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核心,就是“土地财政”。这一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但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其有着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土地财政”背后的经济含义,远比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深刻、复杂。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思考“土地财政”改变可能带来风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社会观察 | 道德谴责在现实福利面前不值一提——国际化精英的实用主义逻辑
作者:提摸队长
在中文文化圈影响下的人是耻于承认自己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的,虽然明明越来越多人都活得非常现实……
我没有外国籍,但在美国留学工作好多年了,算得上是了解当地华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刚刚加入外国籍的新华人的心态(不包括那些孩子们都不会说中文了的老高华,因为老高华的心态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会尽我所能,“假装”成这些新华人,“诚实”地回答一下上面有些回答提到的疑惑或者争议(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是真的问过我身边的华裔朋友,并得到了回复,所以并非完全是臆测)。
不过请一定记住,以下绝不代表本人观点。 不过请一定记住,以下绝不代表本人观点。 不过请一定记住,以下绝不代表本人观点。
(闲话:一篇真实得一塌糊涂的文章,关注国际化发展、中美关系、留学和移民的同志们可以看看。一部分美籍中国人对于中国和美国的态度和想法(应该同样适用于其它国家的外籍国人),中国人在私下里的话就是这么的真诚和现实——强调一下,我并没有谴责这篇文章中的典型美籍中国人的想法和言行的意思,相反,对于这种现实到近乎纯粹自私的态度,虽然我不喜欢,但一定程度上我甚至是欣赏的,至少他是真诚的。虽然我平时也没少讽刺这种国际中产阶级,但一般讽刺的都是他们的虚伪,如果没那么些观念上的废话,其实还是蛮可爱的)(vim)
分析 | 兔子和鹰酱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英国学者对中美摩擦的分析
作者:佚名 原标题:英国佬对贸易战的看法
前言:中美摩擦无所谓谁先动的手
今天拿着presentation找导师修改,一边改一边跟教授闲聊,就说到国际政治了。不得不说英国佬玩政治上,想法和眼光还是有的,不管媒体怎么宣传,高级知识分子对局势的见解还是可以的,和老头子聊了聊,我对中美国际局势感觉有了个全新的视角。
和他聊聊贸易战,我说中国其实并不愿意贸易战,而且也并没有主动发动贸易战,美国的很多指责都是无稽之谈
教授说他知道,但这根本不是本质与重点,他认为贸易战本质上依旧是中国对美国的战略进攻,不管贸易战是不是美国主动挑起的,就算是,那也不如说是中国人逼迫美国人主动挑起的贸易战。这又要从98年到08年以及08年至今的局势演化说起了。
小历史 |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眼前一亮——德国波茨坦磨坊案的另一个版本
作者:猴子老湿@知乎
民国著名学者杨昌济在《静观室札记》中讲到一件奇事,他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位时,有一个行宫在波茨坦。行宫前面有个高大的磨坊,非常影响威廉一世登高望远。于是他向磨坊主传话:你的破磨坊值多少钱?你开个价,我买了。
没想到磨坊主是个二愣子,多少钱都不卖。威廉一世怒了,令人把他的磨坊强拆了。磨坊主眼见强拆,也不反抗,只是淡淡地说:“你是皇帝,你可以强拆我的磨坊,但是我们德国是法治社会,有不平之事,我肯定要诉诸法律。”此后他真的把威廉一世告上了法庭。
法院审理后竟然判决威廉一世败诉,不但要威廉一世帮磨坊主重建磨坊,还要赔偿磨坊主损失150马克。威廉一世也是个人才,对这个判决不但不生气,还给法官点赞:“我们国家有这种正直的法官,国之大喜!”
杨昌济讲的故事到此为止了,但是这个故事后来又有人写了续集:磨坊主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磨坊。由于经营不善穷困潦倒,他想到父亲和威廉一世的故事,于是给德国皇帝又写了一封信,委婉地说要把磨坊卖给皇室。此时已经不是威廉一世当政了,而是威廉二世当政,他给小磨房主回信说,你这个房子可不能卖,这是德国法治和司法独立的象征。他还拨付了一大笔钱给小磨坊主,让他妥善维护德国法治的象征。
这个故事衍生出一句著名的法律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谚语流传至今已经二百多年,被用来形容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九几年的时候,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就曾引用这个故事评论重庆某拆迁案。
但是搞笑的是,这个故事最终被武汉大学法学院张里安教授证伪。为什么张里安教授能证伪呢?因为人家是正经留学德国的硕士、博士,对这个故事的来源比引用中文文献的专家更清楚。张里安教授说这个磨坊故事,其实是好几个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的糅合,并且经过了法国人、中国人的加工和杜撰,最终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整个故事情节已经面目全非了。
真实情况是,威廉一世也是从法国人口中听到的这个段子,他听说这个故事以后,眼前一亮,他觉得这个真可以,这个可以用来宣传一波德国啊,于是他把故事中的磨坊修缮一番,作为自己的政绩。于是就有了德国法治、司法独立的传说。
恶趣味 | 鸡汤与毒鸡汤——女人想要什么?男人想要什么?
前言:请答应我,一定要把把两部分的内容都看完,然后告诉我,你是更喜欢鸡汤还是毒鸡汤。
国王亚瑟被俘,本应被处死刑,但对方国王见他年轻乐观,十分欣赏,于是就要求亚瑟回答一个十分难的问题,如果答出来就可以得到自由。
这个问题就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亚瑟开始向身边的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牧师、智者……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给他满意的回答。
女王伊丽莎白被俘,本应被处死刑,但对方国王见她年轻乐观,十分欣赏,于是就要求伊丽莎白回答一个十分难的问题,如果答出来就可以得到自由。
这个问题就是:“男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伊丽莎白开始向身边的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牧师、智者……结果没有一个人能给她满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