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察·思考·闲话
观察 | 2020后的公益新生态与新思维——从公益部落联盟到社会经济生态大循环
作者:vim 版本:1.1.1
导语:抱团取暖救不了公益小圈子,这个领域需要一些新思维
公益圈的同志们总喜欢说抱团取暖,听到这话的时候,总想起BBC关于企鹅的纪录片里的场景:暴风雪来袭,一群帝企鹅挤成一团,边上的企鹅拼命向里面挤,不挤进去会被冻死,里面的企鹅时不时也需要转到边上,不然会被热死;时不时还会有一些体弱和幼小的企鹅,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挤死或者踩死——像极了爱情——哦,不,是像极了经济下行期、碰到中美贸易摩擦、又喜迎新冠洗礼,甲方爸爸和资方爷爷也没钱了,家里本来就没有余粮,不知道下一顿着落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
个人对公益圈子关于抱团取暖的说法一直的想法就是:村里通共没有几亩地,还大部分靠村里大户人家从城市的阔亲戚那里讨些种子和化肥艰难维持,时不时还得打点零工才能过活。虽然这么过也不是不行,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似乎也形势一片小好,三通五通也进了村,但穷还是穷,基础不行就是发展不起来。城里人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的心态,来村里种两年地,不影响他们随时回城过体面生活,村子里的土著呢?有没有考虑过背上你们的浪迹天涯小包包,顺着党和政府帮着修好的不确认几级的小公路,去城里见识一下世面,寻找一下机会?毕竟,国家发展公益事业、培育社会组织不是搞扶贫,不会搞什么建档立卡,农村电商、异地扶贫搬迁、特色小城镇才是工作的重心啊——走的还是以城市为中心和经济社会循环的现代化逻辑啊。
如果你看不懂我在比喻些什么,我就再说得直接一点:第一段,经济形势中短期内不会好,社会发展也会被联动,如果只指着公益圈子里的存量资本和当前的生态体系过活,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大家的日子都不过好过;第二段,公益领域靠小圈子抱团取暖的思维方式是发展不起来的,在特殊时期更是如此,要主动走出小圈子,直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转型的大生态才有前途。
观察 | 从公益小圈子到现代公益——公益领域的入关说
在中国的公益圈子里,如果你待得足够久,认识的人足够多,你会观察到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
- 全国范围,在各种官方或者民间发起的公益大赛或者人才项目中,存在一个小圈子,大约200-300人;而在各个业界主流机构的理事会和专家网络中,也存在一个核心的圈子,可能有50-100人(以上数字是大概印像,没有正式研究统计,供参考)
- 业界会不定期会冒出一些新的热门机构和项目,但如果你走近他们(或者他们走近你),你会发现,里面的操盘手和背书人总体上与前面那两个圈子交集很大,最大的区别仅仅在于资金的来源,以及这个新机构或者项目的块头——在条上(不同专业领域)如此,在块上(不同区域)也是如此
- 如果你的“圈子”比较杂,你有可能会在一些特定场合,碰到一些大公益范畴内的隐形山头(或潜在山头),他们在财务指标、业务指标、人事指标等维度,或者在综合资本结构的某一项或者若干项上极其亮眼。和业界“主流圈子”里的山头最大的不同,仅仅在于他们不在这个圈子里混,或者其内部价值取向和评价指标与“主流圈子”不太一样。
以上情况,在不同尺度上都有类似的情况:全国层面有这种情况,在区域层面,省市甚至县乡在较小块头也有类似的情况。
评论 | 人文的失范——《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批评
作者:vim 版本:1.1.0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凤凰卫视在2013年9月播放的一个专题电视纪录片,从若干的教育的议题切入,讨论中国人文和公民教育的缺失、基础教育的不足、教育改革和创新创新的艰辛等等。非常具有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一部纪录片。
很让人纠结的一部纪录片,感动于教育家们的思想和探索。但是感觉主创和受访的专家们考虑问题的角度都有些单一,只谈人文,不谈社会——对教育和人文的思考是深刻的,但社会、经济维度的思考是缺失的,适合教育领域的人看,公开向大众放送可能有负面影响。
某种意义上,它很代表性的体现中国很多“人文”主题的观念和思想的价值和局限——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的某些以人本为重心的价值追求,恰恰体现了人文的失范。
搞事 | 方方日记词频统计及工具软件下载
作者:vim 版本:1.0.0
方方日记高频词前100位【ROST-CM统计】
(武汉,他们,我们,一个,没有,医院,自己,今天,疫情,医生,朋友,现在,病人,看到,已经,感染,这个,就是,这样,所有,可以,什么,还是,知道,人员,很多,这些,问题,那些,病毒,其实,同学,时间,人们,应该,政府,只是,记录,大家,还有,隔离,这么,湖北,但是,医护,如果,因为,信息,一些,可能,起来,不会,昨天,觉得,同事,有人,不能,怎么,治疗,视频,尽管,出门,人民,生活,一下,时候,口罩,工作,专家,社区,所以,官员,重症,甚至,新增,多少,中心,那么,你们,真是,仍然,出来,确诊,只有,记者,方舱,去世,网上,肺炎,开始,控制,消息,死亡,家里,情况,继续,一点,不要,这里,灾难)
先承认,我做这件事是有些摸鱼和变像拖延症:明明一方面朋友催着要一份培训项目的方案,另一方面一个青年国际项目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协调。我居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从网上把方方的武汉封城日记全部扒了下来,并把文本脱水后全文整理到了一个txt文件中,然后,再用大数据工具做了一下初步的分词,然后打包。准备和相关的分词软件一起,和大家做一下分享。
干这件事,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出来很多莫名其妙号称“科学统计”的文章,对方方日记或者吹捧、或者批评,都像模像样的拿出了一些“关键词”,以论证自己的立场(不好意思,怎么看都只能这么说……)——可是,你们的“关键语”取得太随便了,那相当主观的几个词,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
算了,都别想当然的设计关键词、假模三道的“分析”了,我帮你们整点基础工作吧。数据已经准备好了,可以考虑基于这些词频统计,再来写你们的文章好了。纯粹的数据,不带任何观念预设,确保客观。当然,你们是想客观分析还是用于打圣战,请自己看着办。
公告 | 和vim一起打造未来10年中国公益产业新生态
关于中国公共事务领域(或者称为公益行业)的发展,我有三个基本判断:
- 基于精英阶层和企业对于公共事务的需求,大体量的公益组织或部门,会在未来5-10年暴发式增长
- 一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公共意识的青年精英,将成为新一代的操盘手和主流玩家
- 国家将有足够的理由和机制,推动公益领域的公共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
准备基于这些判断做一些事情,准备包括基础研究和政策咨询,也包括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欢迎同志参与和支持。如果你关注中国的公益领域,希望更好的服务国家社会,或者在这个领域实现一些成就、做出一些事精,vim同志邀请你,一起打造未来10年公益产业新生态。
计划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
- 支持精英阶层(尤其是先富人群)建立新型公益龙头机构
- 培养公益领域的新生代操盘手
- 研究行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推动政策完善和行业生态建设
基本情况如上,先做个期待,后面慢慢来。
联系方式
邮件:vim@vim.org.cn 网站:www.vim.org.cn 留言:联系vim同志
公告 | 个人自媒体分级,从独立微博到原创知识库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把个人自媒体作了一下分级,简单说明:
- 独立微博做初步想法和信息的记录和收集
所有碎片化的想法和灵感,看到的小知识、数据、案例,以及其它一切不成熟、不规范的东西,先丢到个人微博“vim's notes”(http://www.vim.org.cn/blog)里; - 微信朋友圈分享初步沉甸的知识和想法
个人微博里的东西,放一段时间后,原创的东西可能相对清晰和完善了一些,收集的东西也相对能分辨哪些更有趣味和价值,再到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 个人网站“vim笔记”的专栏中不定期发布原创文章
vim的个人网站“vim笔记”(http://www.vim.org.cn)采用的是一套wiki系统(和维基百科类似的系统),里面的“思想实验室”专栏里,会是原创作品的正式版的发布地,主要包括三个主题:社会创新工具集(方法论)、认知重构系列(认识论)、研究报告(专题研究)。
- 微信公众号相对定期归纳和发布
独立微博和朋友圈里发布的内容,每周精选汇总一下,在个人公众号“vim”(本页右侧二维码就是)里发一下。期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好的东西,不定期在公众号里插播。个人网站里的部分原创文章也会在公众号发布——但是由于相关内容及版本不断在更新,最新最正式的版本还是需要上“vim笔记”(http://www.vim.org.cn)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