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察·思考·闲话
思路 | 关于群团改革和基层团建的观察和想法
整理以前做的各种的研究资料和碎片化的想法,发现一堆2016-2017年研究基层团建和群团改革时的一堆碎片化的文字,看着当年的这些当年梳理出来的东西,挺有意思。总体上还是讲人话的风格,不像这两年,过于关注底层理论,习惯说些抽象的东西,都快不会说人话了……应该反思……
其中有一部分2017年的内容,是为当时给上海、福建、江苏等地的团系统讲课时,做的相关思路的文字梳理,虽然碎,但内在结构和逻辑还算完整,顺手整理了一下,弄篇小文章发一下吧。也省得个人公众号里都“小思想”和“小杂烩”这种小文字,适当的时候也需要弄些结构和逻辑上相关完整的东西的好。
以下对于群团改革和基层团建工作的说法,只是一个框架和脉络性的东西,非常粗糙,但话糙理不糙——而且客观的说,上一轮的群团改革,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提的时候强调的是深层次改革,后面还是行政改革的成分较多。于是,这些文字的背景应该基本上还适用于现在的共青团工作场景的。——团口的朋友,如果你现在已经在领导岗位上了,而且对创新有点想法的话,可以随便看看。虽然很粗糙,应该多少有点参才价值吧。
故事 | 人生七年,立此存据——vim众筹的故事和后面发生的事情
前言——有前途没出路的公益从业者
七年前,2014年3月,我处于人生的低谷,游荡在法律的边缘。
我准备搞一次面向朋友们的小众筹,想看看小伙伴们对于我继续在公益领域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做一些行业研究、组织一些行业活动是个什么态度。
顺便说一下,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公益领域折腾了七年:从2006年业余参与青年发展工作、2007年发起开展青年社会实践项目、2008承接相关青年创业/企业家精神项目、2011年参与共青团的社会组织人才工作,2012年开始相关行业研究……到了2014年,我已经不太不清楚还应不应该在这个领域坚持下去了。
即使时至今日,我仍然不认为狭义的公益领域对于一个希望过上一个普通生活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靠谱的职业选择(不展开讨论,业内的朋友自然懂),更不用谈七年前的2014年了。七年的行业实践和研究观察,当时我的结论是:这个领域前途一片光明,但是找不到出路。也许应该找一些正经的事情做做了……
分析 | 人为什么必然成为手段,而非目的——以婚姻关系中两性互掐的原理分析为例
因为罗翔同学的大热,这两年,“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手段”这几百年前康德的老话,突然之间也被很多人提起。我想聊聊这句话,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只可能在现实中然并卵,但却被人莫名其妙的抬得很高。我想聊聊到底为什么它会“然并卵”,以及,问题的起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有解。我会试着以家庭关系中两性互掐作为案例,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给结论:这是一句很有人文关怀的废话,是[人本思想]和[自由主义]对自身内生矛盾无法解决,提出的一种观念层面、道德意义上的修正。
可惜的是然并卵,以私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的自然演化中,人必然成为工具人。
闲话 | 关于人生的不确定性,不知所谓——vim的2010-2020
2010年的时候,可能打死我也想像不到,接下来十年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咨询。当时忙着手头与青年发展、创业就业相关的青年NGO项目,搞研究这件事,完全不在我的视野和想像之内,但就是这么硬生生的转过来了,似乎做得还凑合,人生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2010-2020这十年,对vim同志而言,是奇妙的十年。十年前的时候,vim同志还在做一些的NGO项目,与青年发展、创业就业相关,每天一半时间亢奋、一半时间抑郁地跑东跑西,忙来忙去。
当年恐怕打死我,也不会想到,之后十年的主要工作,会是做研究,而且 是广义社会创新方向的研究咨询和行业发展工作,而且这么多年折腾下来,似乎还弄出了点东西。
这十年的主要的研究和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向:
- 社会创新行业生态建设
主要包括: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共事务、公益创业。主要从实务角度,研究不同类型的组织,包括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业等,如何更有效的开展公共事务,提升能力,完善体系,完善战略性要素,提高综合竞争力;以及如何从生态层面打造一个有效且可持续的公益生态体系。
- 社科基础理论/形式逻辑
这一部分是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原因在于社会创新是一种国家社会尺度和系统意义上的社会工程。首先,这类应用社会科学的东西,不但跨领域跨学科,而且涉及大量分析社会科学理论层面的东西需要说清楚;进而又发现很多内容,仅仅基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层面仍然说不通的,不得不往下落,讨论一些更抽象层面的社会科学一般性原理(:我称之为“基本社会学”);再然后发现,将分析社会科学东西要理顺和还原到基础层面,需要有更抽象的形式科学知识的准备,又往下落,结果越来越下沉、基础理论研究比例越来越大……似乎有点走偏了
不过这种不断突破,不断系统化整合知识体系的感觉很好。2020年,新冠大事件,多的事也做不了,正好梳理转型。一边开始在个人公众号:vim和机构公众号:业擎社创里输出,一边开始与相关行业枢纽和党政机构合作开始区域性公益生态建构的事,目前为止,进展顺利。
只不过,这些探索,尤其是理论研究,2021年可能要逐步弱化了,重新回到实践领域,应该能做出一些有趣的事情,厚积薄发,有得搞。
最后推荐几篇这一年左右写的一些东西,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看:
分析 | 公益的歧义
作者:vim 版本:1.0.0
当一个人问你的事情是不是公益的时候,可能的意思为以下内容的排列组合:
- 价值指向:公共价值,弱势群体价值,特定价值观;
- 费用指向:享受价值的人是否付费,合作方(比如提问者)是否付费;
- 成本指向:你们的钱是哪来的,你们的成本是否低于收费;
- 动机指向:你们做这事的动机是什么,你们是否从做这事里获得好处(不限于金钱)
比较理性的人追求其中的某种特定的“善”,比较流氓的人要求你做的事必须包括其中所有的“善”,最好做到圣徒那个级别,可以感动中国的那种。
而事实上,如果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其中只有第1项“价值指向”的部分内容是“公益”的本义,其它几项“费用”“成本”“动机”,都和“公益“无关,分别来向经济学、管理学和伦理学,而非“公益”这个概念指向的一般社会学场域,这里存在一种基本的认知上的混乱。
观察 | 2020后的公益新生态与新思维——从公益部落联盟到社会经济生态大循环
作者:vim 版本:1.1.1
导语:抱团取暖救不了公益小圈子,这个领域需要一些新思维
公益圈的同志们总喜欢说抱团取暖,听到这话的时候,总想起BBC关于企鹅的纪录片里的场景:暴风雪来袭,一群帝企鹅挤成一团,边上的企鹅拼命向里面挤,不挤进去会被冻死,里面的企鹅时不时也需要转到边上,不然会被热死;时不时还会有一些体弱和幼小的企鹅,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挤死或者踩死——像极了爱情——哦,不,是像极了经济下行期、碰到中美贸易摩擦、又喜迎新冠洗礼,甲方爸爸和资方爷爷也没钱了,家里本来就没有余粮,不知道下一顿着落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
个人对公益圈子关于抱团取暖的说法一直的想法就是:村里通共没有几亩地,还大部分靠村里大户人家从城市的阔亲戚那里讨些种子和化肥艰难维持,时不时还得打点零工才能过活。虽然这么过也不是不行,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似乎也形势一片小好,三通五通也进了村,但穷还是穷,基础不行就是发展不起来。城里人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的心态,来村里种两年地,不影响他们随时回城过体面生活,村子里的土著呢?有没有考虑过背上你们的浪迹天涯小包包,顺着党和政府帮着修好的不确认几级的小公路,去城里见识一下世面,寻找一下机会?毕竟,国家发展公益事业、培育社会组织不是搞扶贫,不会搞什么建档立卡,农村电商、异地扶贫搬迁、特色小城镇才是工作的重心啊——走的还是以城市为中心和经济社会循环的现代化逻辑啊。
如果你看不懂我在比喻些什么,我就再说得直接一点:第一段,经济形势中短期内不会好,社会发展也会被联动,如果只指着公益圈子里的存量资本和当前的生态体系过活,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大家的日子都不过好过;第二段,公益领域靠小圈子抱团取暖的思维方式是发展不起来的,在特殊时期更是如此,要主动走出小圈子,直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转型的大生态才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