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笔记

放慢,走稳,深呼吸……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idealab:method:vsau

认识论 | vim社会分析单元

作者:vim 版本:1.0.2

前言:令人绝望的认知与沟通——确定性的丧失

讨论社会议题(包括心理事件)最让人纠结的问题莫过于:你很难弄清楚你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个事情,讲述者告诉你的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臆测;又或者,假设他足够的客观态度,他到底有没有足够认知能力,能够有效地记录他所想讲述的事实,以及能不能用适当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讲述他所掌握的事实。

可以确定的是:对于客观事实,任何一个人都只能获得相当有限的信息。并且对于事实的理解和表述,多多少少受到主观立场、心理预期以及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扭曲,无法做到足够的客观和公允。此外,由于现代知识体系的学科化特点,一般对于社会对象的有效理解所需的相关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往往又是不完备的,只能用一种简化的知识子集(学科范式)来理解一个复杂得多的社会对象,这就使得他对于事实的认知基础了都不具备,更不用谈有效表述了——这还只是谈到一个人的内在认知,当这种认知涉及沟通时,这种认知混乱的情况,将会指数级的增加;如果再意识到这个社会议题不只是一个孤立的对象,而是一个复杂社会系统的一个节点事件时,这时候的复杂度就是指数级的指数级。

对于期待在确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合作的人们而言,这种情况一定意义上,是近乎让人绝望的——因为你几乎看不到一种对于事实的客观准确的感知、理解和表述,你所沟通着的他人如此,你自己也是如此——这种确定性的丧失,会让人极其的不舒服,迫切的渴望一种能够自洽的认知体系能解决这种不适感。于是,一些简化的理论体系出现了,一些固化的意识形态也出现了,关于社会(世界)的叙事依托它们,可以自恰了,而客观事实则置身其后。人与人就成了看似紧密连接的社会中的人格孤岛,理解和知心成了心理上的稀缺资源,而掌握这种能力的人,通常体现为人情炼达、智力碾压、或者格局宏大——只要不自己作死,通常能成为人生赢家,而缺少这种能力的人,要么迷惘着,要么狭隘着,要么暴躁着……没法人,人生就是这么的艰难……

vSAU(vim社会分析单元)提供的另一种确定性

那么,社会(世界)和这个社会(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永远就只能这么混沌着,在无边无际的不可知里面沉沦着呢。很遗憾,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确实如此。即使你已经放弃关心这些心智层次的东西,只关注具体的生活,你仍然会在忙碌之余或者人际摩擦之时,时不时的又会陷入到这种不可知的不安中;又或者,通过将“知识”和“理解”置于一个偶像中,然后通过对它的信仰而间接的获得确定性。这两种形式都是不自由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这种情况做过积极或者消极的低抗。现在,vim同志决定也试着做一点事情,比如通过一些理论模型提供另一种形态的确定性。不甘于沉沦的人们有福了,只要你能暂时忍受一些不习惯、接受一定程度的有限动态完备性预设。

vim社会分析单元(以下简称vSAU)是一个用于对社会议题和心理事件的理解和分析的模型工具。它通过将社会议题和心理事件分别进行心理场域中的“对象化”和社会场域中的“结点化”,将相应的[现象-叙事]进行逻辑展开,建立一种模型集合的条件约束下,可以理解和分析的不完备对象,然后以其为基本分析单元,放回社会议题和心理事件所处的现实场域中进行分析,获得一种对于未来和预期,可用的、具有一定程度确定性的认知和方法。该模型通过将分析对象的“确定性”重新规范为一种集合态和过程事件,从而在限定的合法空间和条件边界内,使静态模型下不可知的对象,在一个动态的模型中重新获得确定性和可认知。

v社会分析单元(版本2.1.0)

vSAU的基本视觉呈现如上,特别说明
1.vSAU模型主要用于社会议题和人际沟通的分析,有多大的有效性我不敢保证,应该凑合着能用
2.为确保直观和易读,模型只是一种对现实的简化表述,更合适的视觉形象可能是一种动态的拓扑图,但我不会画,画出来也怕影响读者理解,先这样吧
3.模型当前的版本为2.1.0版,会不断根据研究和实践反馈进行持续升级,最新版本会随时在个人网站vim笔记上更新

vSAU的典型应用场景

  1. 某人和你讲述一个情况,但你不确认他所说的内容,多大程度上是事实,多大程度上是想象和偏见,也不确认他所说的意思是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
  2. 你和某有亲密关系的某人发生激烈的争吵,你们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而对方简直不可理喻,都恨不得对方从来没有出现在你的生活里;
  3. 你和某有利益关系的某人要一起合作做某事,对方提了一个建议,并讲了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但你听着总觉得哪里不对,但说不清楚到底哪里不对;
  4. 你想和某身份的某人合作(或者请他帮忙),他不能理解你说的东西,你需要基于他的身份、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准备一套说法,讲到他懂,然后让他给你一个准话,行还是不行;
  5. 某大佬用一套非常自恰的理论给你解释了某问题的原因,并提供了一种非常优雅/性感的改进方案,然后你发现,该方案在现实中就是不按预期的那样发展,反而变得很奇怪;
  6. 某大佬讲了对某件事情或者某种现象的理解和观点,逻辑特别流畅,观点特别对你的胃口,你听着特别的爽,爽到不能自拔,爽到觉得不接受这道理的人要么智商有问题、要么人品有问题;

前面列了这么多的场景,无外乎是想告诉你,这个模型属于底层知识,因此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但是同时要先说明一下,正因为这个模型属于底层知识,因此,它只能帮助你在基础面上更好的理解相关情况的一般性原理,而不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那个需要其它模型以及离现实更近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不过有效的理解是有效行为的基础,因此,先弄清楚现实到底是什么情况,很有必要。


vSAU模型的认知论基础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vSAU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在具体介绍这个模型前,先需要做一些认识论上的准备。这是你在理解你所看到的现实之前,先需要建立的一种适当的思维方式。以下先提供一下基本的框架和核心观点:

  1. 现象同时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是当事人认知的投影和实例。现象被理解和表述时,同时包含着不同体系和层次的内容和逻辑,相当复杂。如果现象要被多个人讨论,则体现为指数级的复杂。有效的沟通只能在相同或者接近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现象未经还原,人和人之间未经过认知同步,基本上是无法有效沟通的;
  2. 观点是基于理论的,理论是基于逻辑范畴的,逻辑范畴是基于认知基础的,认知基础是被观点、理论和逻辑建构的,这整体就是一个递归建构的过程性对象——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是自建构的,所有的人都是主观的,或者说,主观就是人格的本质,但这种主观过程可以转化为一种被条件界定的动态客观对象;
  3. 意见基于立场和愿景,立场和愿景是人的社会化存在的两个锚定态,它们与其它的社会人要素连接,在社会逻辑上的网状展开形成人的社会性轨道,人的言行在这个轨道里——也就是说:人不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是其社会规范和主体诉求的激励和约束共同影响下的条件实现,社会性的人是社会网络的一个实例结点;
  4. 想法存在于人的思想的多个子系统中,包括:事实系统,逻辑系统,观念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各有各的知识基础和功用指向,通过相互映射和相互作用,建构出了人的思想体系以及作为该体系实例的具体想法——也就是说:想法必然是个性化的,不要假设别人和你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和意识形态;
  5. 道理只在它设定的逻辑范畴内有道理,并只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被实现;不同的认知基础和社会基础上的道理是不相通的,除非各方面在一个更大的范畴内建立起讨论和合作的一般性基础——也就是说:理论是永远是只有有限的适用性,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大道理,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需要先建立起讨论与合作的基础。

以上表述,一定程度上是在重构分析哲学和基础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面的东西,比较粗糙,暂时顾不上规范性。对相关内容有些兴趣,但喜欢严谨的同学,可以去看已经有的那些比较严谨的理论和大部头。不过重造轮子的好处在于:它直指现实,而且比较简洁,抡起来比较顺手。

vSAU模型的基本描述

vSAU(vim社会分析单元)的作用就是建立起前面所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认识论基础。即使因为利益原因和客观条件,沟通的结果最终无法落实,这种建立共同认识基础的尝试,仍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副作用提醒)不过它也可能带来一种对于部分当事人的消极影响:他们可能无法再通过观念和逻辑的内卷的方法,来解决叙事自恰和自我认同的问题;这可能会让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人非常的不舒服。(声明:本人只提供一般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对于使用本方法造成的任何当事人的心理不适,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

基于vSAU的可视化模型,接下来我们来解释如何理解上面这些话,以及如何应用于现实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基本预设和过程如下:

  1. vSAU模型以“人”为基本分析对象,将“人”同时置于认知层面的“思想人”和社会层面的“社会人”的不同范畴之内;
  2. vSAU模型将“思想人”表述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人格系统的认知过程对象,将“社会人”表述为一种系统论意义上社会系统的条件实现结点;
  3. 人格系统和社会系统基于各自的逻辑和程序运转,并通过某种机制和形态,结合和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拓扑结构;
  4. vSAU将分析主体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对象化,体现为一种集合意义上的确定性对象;同时在系统结构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结点化,体现为一种条件意义上的确定性对象。两者不同的确定性基础,在新的结构中形成一个可被认知和分析的社会性的确定性分析单元;
  5. 最后,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在分析对象和分析主体、社会结点和社会系统间,灵活调整上帝视角和主观视角,并进行面向需求的观察和描述,完成特定的分析目标。

以上表述可能过于抽象,你可以这么理解: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经验知识在宏观尺度和简单社会再生产中用起来就够了;但要获得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则需要将现代科学方法在微观尺度和复杂社会协作关系中用起来才行——人是各种社会议题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对象和主体,但传统的认识论把人视为一个原子化个体,这种表述的颗粒度太大,人是一个复杂系统和动态对象,要理解主体的人,需要先理解更微观、更系统的人。vSAU的认识论先把“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外在社会过程进行展开,基于更微观的视角和更系统的方法论的基础上,再来讨论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增加认识、沟通与合作的精度和可控性——以下,我们对前面的概括性基于vSAU的底层认识论逻辑进行一些具体阐述。

v社会分析单元(版本2.1.0)

模型要点阐述——人是可以被理解的,但需要先重构它

“思想人”是如何自建构的——被事实系统、逻辑系统、观念系统递归建构的对象

要理解一个人,先要理解他具体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并且怎么理解和看待他所看到的一切的。这差不多是一句废话,不过哲学问题看起来都像废话,所以没有问题。有效地认识一个人,并与之建立联系,我们必须经过这一步,我们继续。

当理解一个人观点和想法,以及他所表达的某种说法时,我要需要理解:他表述的东西事实上是一种能体现他自身特质的、在其主体性认识基础上的、被建构的认知,而不会也没法是客观事实。一个可以被分析和理解的人,包括了三部分的内容:事实、逻辑和观念。这三部分内容形成了三个相互映射,但并不等同的三个空间容器和子系统:

  • 通过观察和测量获得的客观事实形成事实系统,受客观规律调节;
  • 通过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建立的逻辑范畴形成逻辑系统,系统化的逻辑通过对事实系统的规律的逻辑映射,进行分析和认知建构;
  • 被逻辑系统建构出的过程认知,与人的自然基础结合,形成一个可以称之为“人格”的东西,人格的本质是由观念集合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系统。

我们认识一个人,通常就是通过这个观念系统的界面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先要重点说一下它:观念系统的对于事实系统的可叙事性,是观念系统论证自身正当性的某种标准,为了实现这种叙事的确定性,观念系统会逆向建构逻辑系统的框架(习惯性理解),以及事实系统中的观察(选择性看见),使之自恰。这种不同系统间的相互建构,不只是一种程序性过程,而且体现为一种循环建构中的拓扑结构。

以上,我们将一般经验和认知中人们所认知的简单化的客体人,重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对象人。进一步的,我们再与一些具体现代知识体系相结合,比如事实系统中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社会科学、逻辑系统中的基础社会科学和形式科学、以及观念系统中的心理科学和意识形态,我们就能将比较科学和准确的对一个人的内在进行建模和量化,既而重新理解和认识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并去理解它和与之沟通。

于是,不管一个人的言行看起来是理性和感情,是严谨还是混乱,它的形成和实现都是有脉络可循的。把握了这个,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是可以被理解的,只是我们需要用一种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去有效的重构它。

“社会人”是如何被建构的——被社会功能、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所形塑的社会结点

如果需要理解一个人言行的逻辑,以及话里话外的东西,我们还需要理解他们的社会性存在。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认知和行为是受社会结构约束的,并被社会过程所实现,或者可以这么说,人不是自由的,人的社会性存在是被社会所建构的。在分析人的言行时,在前述的人格和认识的自建构性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是什么样的外在因素和机制,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表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人的社会性存在决定了人处于场景(情境)中,场景是由一系列外在的社会存在和社会逻辑编织而成,人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事实上就是相关社会体系与当事人的角色和认知结合,而形成的一组有界变量(选择)的集合。你可以把这种情况理解为:人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和人生场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都是当时当下需要求解的一组方程组,并将合法解的集合中当时当下最优的那一组解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断调整,人生就是不断地在定义和求解一组组的社会方程组的过程。

由于这是每一个社会人的情况,因此,当社会中的人都这样行事时,将在现实意义上和观念意义上形成相互影响和约束,并构成一个由社会功能、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所动态建构的社会系统,人是这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结点(条件实例)。如果社会人的定义就是人的社会性的集合,那么社会人是无法自由的,绝对自由的社会人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逻辑非法的。因此,如果理解了构成某人的社会功能、结构和观念的社会子系统的客观形态,那么,这个人的言行逻辑就是可预期、可沟通、可合作的。

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可以视为其在两个时点上,其将从一种社会场景存在转化为另一种社会场景存在,当事人基于某些逻辑和考虑,可能选择的某种言行呈现。我们将社会人的这两个社会场景定义为两个与其相联系的锚定社会状态,把起点社会场景中人的认知和选择基础称为“立场”,而将目标社会场景中人的目标存在状态称为“愿景”,这两种锚定状态中的相关方(包括当事人)相关的意志、利益、规则等,以矢量形态存在的动力机制,和合法性空间形态存在的约束条件,共同形塑出当事人的行为逻辑集合,然后再与“思想人”的因素结合,当事人所说的和所做的,就差不多是可以理解的了。

进而,我们就有可能把任何一个人的社会化生存模型化和量化,评估和计算他在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情境下,行为的一般逻辑,并进行适当的预测和应对。

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同构——系统论意义上的社会分析单元

理解了人的内在的自建构性和外在的被建构性,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理解,这种主体性的“思想人”和系统性的“社会人”,并不是分裂的两种存在,而是以某种形态同构的。这种同时在认知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系统性主体单位的“人”,就是本文所定义的vSAU(v社会分析单元)。

如何理解前面这一段话呢?大体上可以这么类比:就好像一个细胞,在较微观的层面上可以用分子化学来分析理解,在较宏观的层面上可以用生理学来分析理解,而细胞就是细胞,不会因为同时具有这两种分析体系,它就变成了两个主体,而是同一个对象被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所分析和应用而已——而如果你用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对象是生命科学,那么,细胞的前面两种分析就同时具有意义,而它就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析单元——在本文这里,社会分析单元是基础社会科学意义上类似的含义。

如果我们把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视为在系统论抽象意义上,类似的复杂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将包括若干个层次、若干种类型、或干种意义上的类型分析对象,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特质,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共性,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抽象为更为一般性的认知和分析对象——所谓的有效理解、分析和应用,事实上不仅在不同的主体、结构意义上进行,也在不同的抽象逻辑层次上进行——对这种不同对象、不同场景、不同抽象层面、不同逻辑框架的精致的理解和把握,是人在心智和技术上发展进化的本质,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迷惑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意义上的确定性的基础。

备注:以上是一种简单的质性意义上的表述,更有效的表达、呈现以及分析,可能需要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这个我不擅长,我以后有机会学着弄弄,有对此有兴趣、而且擅长、最好研究和工作就是类似方向的同学,可以联系我,有机会一起搞搞。

vSAU模型的实例应用示范

略(累了,脑子转不动了,这篇文章先不写这个了,什么时候碰到合适的案例、有时间的时候再补上)


补充说明

1.本文的表述可能过于抽象,不用强行理解,可以先看着,脑子里先卡个位,也许未来在适当的生活和工作的场景中、适当的主题讨论时,突然想起来,也许就理解了。

2.本文用到的一些概念和逻辑,可能与你习惯的表述不一样,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如果希望了解更多,可以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认识重构——不确定性基础上的认识论框架》,那里会有一些更底层的认知体系可以帮助理解。

3.本文原计划写成一遍在方法论上可用的东西,但是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在我的分析体系中较为底层,所以不小心写了太多认识论层次的东西。后续的系列文章,会更多提供在应用层面可以用得上的分析模型,有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vim”,上面会随时发布;同时,最新版和系统归纳后的相关内容,也会在本人的个人网站vim笔记的“思想实验室”栏目的vSITs(vim社会创新工具集)页面更新发布。

联系方式

邮件:vim@vim.org.cn 网站:www.vim.org.cn 留言:联系vim同志

idealab/method/vsau.txt · 最后更改: 2024/08/28 19:11 由 127.0.0.1